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图片8月15日,福建省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光电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赶制订单。鼓励民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
构建民营企业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政策开展专项评估审查。加强组织实施 确保《意见》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好的文件不能停留于文字,关键在于落实和落细。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地方的组织部门已经重点做好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民营经济发展部门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成党政齐抓、部门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推动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落实落细,加快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年轻一代队伍。我们只是一只脚跨进了数字文明,超三维的世界应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追踪数字经济的发展。
所以,数字经济的监管事关国运、事关国命,在这个方面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数据重在流通和使用,确权不是前置条件。与知识产权也不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任意数据集,那怕是改动一个数据,整个数据集就是新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我们自以为是的按照工业化的一套逻辑来判断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把一些正常的现象误以为是问题,那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
传统知识理论带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三维的世界,依赖于实验验证的自然科学再怎么发展我们也只能认识到三维世界,但是,数字化有可能使人类的认知超出三维世界,实现四维、五维,甚至更多维。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是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必须要改变我们对数字革命的认识,改变对数字经济的认识,要用新的思维去观察认识判断问题,这是我们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同样的数据,在不同场景中的价值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数字经济的竞争是场景的竞争因为数字化实际上已经颠覆了传统理论知识为我们带来的诸多认知。不要轻易用工业化的一套逻辑去分析判断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是我们现在要迫切关注和高度警惕的。实际上,数据就类似于数学中的虚数,看起来虚,实际上一点不虚,它跟其他的生产要素性质是不一样的,正因为是虚拟的、非实体的,所以它超越物理空间边界,通过数据构建的虚拟空间和场景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化 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 。数字化改变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底层逻辑,不仅使生产工艺、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改变,将会形成新的思维范式和研究范式。场景的构建,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对数字平台这种新业态、新模式——非线性的交易模式和财务模式,用传统的思维范式去思考,就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对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也产生了误判,这就需要监管模式彻底转型,不断迭代升级。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这一要素是虚拟的,可无限次重复使用,在重复使用过程中其价值递增、成本递减,由此彻底改变了工业经济的生产函数,将成为财富价值的主要来源。当然,同样的场景也是可以并存的,因为数据谁都可以使用,采集数据后进行加工,就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空间和产品。
虽然人类的肉身无法进入超三维世界,但是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以后是靠超三维世界来支撑的,人类的未来财富增量都将来自于超三维世界当中。数据恰恰相反,数据是在交易中确权,不是在确权之后交易,因为它只有在交易中才产生财产权利,故而才能确权,交易和确权是同时的,不是在三维时空里的先后关系。
工业时代的数据确权,是先确权后交易。不同的场景是靠不同代际之间的数字技术来支撑的,其算法和算力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按照工业经济的逻辑来思考确权的问题当然就进入死胡同了。从这一点来看,由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构建的各种各样平台都在进行竞争,但这个竞争是场景竞争,在场景构建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数字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形态走向数字文明,意味着人类有可能既生活在三维世界,也同时生活在超三维的世界之中。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比如竞争问题。
导语:城镇化、低碳化、金融化、数字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中数字化趋势最为明显。误判风险相当于误判敌我在三维的物理世界里,敌人是分得清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虚拟化、非线性特征越来越强,很难用工业化的线性实体化逻辑去判断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如果再不调整思维方式,不采用新的适用于数字经济的思维范式和研究范式来观察分析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那很可能就是误判敌我、延误时机、浪费战略机遇,仗很可能打得一塌糊涂。
新的场景,将是新的赛道。工业经济中的竞争就是形成产能之后产品、服务的竞争,也是价格的竞争,但数字经济的竞争是基于场景的竞争,是在投产之前就开始了的竞争,竞争的规则和方式改变了。
从这一点来看,实际上我们现在得出的很多结论和说法,甚至包括一些法律和规定,都是沿用工业化逻辑去观察和分析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一再强调这方面的监管要审慎、包容,要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至于隐私保护,则不属于确权的范畴,而是数据安全问题。形成研究范式这条路很长,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虽然很快,但是远还没到成熟的时候毕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第三,最近召开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中国政府将会加大力度稳增长的信号,这将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政策与制度层面的保障。
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
再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与住建部联合召开会议,着手解决开发商的流动性问题。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2024年中国经济表现大概率将会好于2023年,尽管2024年的GDP增速(预计在5%上下)可能低于2023年,但真实经济增长与微观主体感受都将明显好于2023年。
2023年10月,中央政府宣布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灾后重建,其中5000亿元用在2023年,5000亿元用在2024年。预计在2024年,中国经济将会继续延续疫情后的自发修复态势。制造业采购人经理指数在2023年4月至8月期间连续低于荣枯线,虽然在9月一度突破荣枯线,但10月与11月再次低于荣枯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由2023年年初的2.4%反弹至11月的4.3%,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则由2023年年初的-22.9%反弹至10月的-7.8%。
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增速在2023年7月达到-14.5%的年内低点,到11月反弹至0.5%,这是该指标在经历6个月连续负增长之后首次转正。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紧迫的风险是大量民营房地产开发商面临流动性短缺局面。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2024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0%,CPI增速有望达到2.0%,这一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最新表态,意味着会协调统一政策取向,让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稳增长促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之上。笔者做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因素。